人口研究
    主页 > 期刊导读 >

2016年中国人口学研究主题、方法及趋势——兼

2016年是中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及时把握国内人口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对部署未来的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宏观战略规划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了解2016年中国人口学研究的主题、方法、走势,选取综合影响因子较高的《人口研究》与《中国人口科学》这两本期刊,其综合影响因子分别为4.065和2.813。通过对这两本期刊2016年的118篇文献的梳理(除去订阅、约稿等文章),发现有关生育的文献占比24%,死亡占2%,迁移占27%,老龄化占15%,人口交叉学科占27%,其他占5%,但是基于不同的理论、数据库、地域也呈现出不一样的方法、角度和思维。相比以往年份,2016年的中国人口研究更加的与时俱进,关注国家发展与社会问题,紧扣热点议题,在生育、迁移、老龄化等传统主题上有了更加深刻与细致的研究,此外,并结合十九大预测相关的可能热点议题。

一、研究主题

(一) 中国生育问题研究

广义的生育除了“生产”之外,还包括与“生产”相关的环节,即在此之前的择偶、结婚、怀孕和在此之后的抚养、教育等。因此,在“生育”这一块不仅包括狭义的生育,将家庭相关的主题也涵盖在内。不管国外如何,我国的家庭是生育、择偶、结婚、抚养、教育等一系列事务的主要承担者。

1.与时代紧密结合的主题

“全面二孩”是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又一次重大调整,是根据人口结构、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作出的符合人口发展规律的一项措施,及时了解全面二孩[1][2]政策的实施状况,是实现“十三五”教育现代化、人才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建设,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研究的重要前提。简而言之,直接引发了三个问题的热烈探讨:符合全面二孩政策的“目标生育群体”以及“新增出生人口”有多少?目标生育群体及其家人的“生育意愿”与“态度”如何?“全面二孩”政策会带来什么影响?

首先,对目标人群和新生人口预测,皆会通过分人群分要素确定目标群体,分城乡进行测算,剔除能够生育二孩的人群。翟振武[3]认为2016年全面两孩政策的目标人群约为9101.0万人,其中40岁及以上的占49.6%,在这个方案下,2017~2021年将会累计新增出生人口1719.5万人,年度新增出生人口数量在160~470万人。王广州 [4]认为2016年-2020年每年新增出生人口在230万-430万左右,5年累计全面二孩政策新增出生人口在1800万以内,出生人口堆积期间出生人口总量达到或超过2300万的可能性不大。王金营[5]表示十三五期间将累计多出生近2100万人,2030年后我国人口将以平均每年640多万的规模持续减少,到本世纪末人口减少到10.16亿。其次,对目标群体生育意愿/偏好或家人(空巢老人) 的生育态度测量,生育偏好受个体家庭生活和成长环境的影响,跟公婆居住、有兄弟姐妹的女性更可能有二孩偏好,经济成本和照料压力是影响生育二孩的两大现实因素,而空巢老人对生育二孩的支持率要高于一般老人[6]。

最后,就是对全面二孩政策的影响进行讨论与反思,如对已生一孩女性的生育偏好的影响[7],对计划生育奖励性政策走向的影响[8],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9],对女性地位、健康的影响[10],甚至引发了对公共政策中缺乏性别视角的反思[11]。使用的数据主要有:2016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在全国6省12市的生育意愿调查数据、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0(CGSS)。采用的方法除了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和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之外,“中国生育政策对女性地位的影响”[12]这篇文章进行队列分析,采用双差分策略评估生育政策净效应,基于城乡之间、民族之间计划生育政策差异构造参照组,得出计划生育有效提高女性受教育水平的结论。

此外,还探讨了生育间隔[13]、生育率[14]、以及生育对女性或他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15],使用世界人口展望、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采用描述统计方法、logistic和事件史分析、APC模型(年龄、时期和队列),对影响因素进行静态或动态分析。

2.新时期家庭研究

在这一块,主要有四个主题:婚姻挤压 [15][16]、代际居住方式及功能转变[17][18]、家庭结构转变[19][20][21]、家庭收入[22],大众传媒对婚姻稳定性的影响[23]儿童的意外伤害[24]等。婚姻挤压一般结合时期分析(时期指标主要有:婚配性别比、未婚男性的数量和比例、平均初婚年龄、初婚概率的年龄分布、未婚人口性别比的区域变动情况)与队列分析(理论男婴富余比、同一个队列不同时期的年龄别初婚概率和未婚男性人口死亡概率)。此外,对家庭功能的转变进行动态研究,使用的是分段回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