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未来10年人口将趋近零增长
2021年人口净增长仅48万人,创下1962年以来新低。这一数据近日由国家统计局发布,引发了广泛关注。很多人猜测,这是否意味着人口负增长即将到来。对此,记者采访了多位人口学专家。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陈卫做出预判,负增长可能会很快到来,但不会是“陡峭”、连续的负增长,未来10到15年,中国人口将更趋近于“零增长”状态,即会围绕着“零增长”上下进行小幅波动,可能正增长,也可能负增长。
负增长“靴子”将落地?
近两年,随着生育率的持续下降,人口负增长的预计时间被一次次推进。“原来我们预计人口的拐点可能是2030年,后来又推进到2028年,现在看可能明年、后年迎来人口负增长。”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靳永爱说。
2021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出炉后,陈卫就曾预判,负增长可能会在近一两年就到来。不过,他也表示,无须过度恐慌,因为这种负增长不会是“陡峭”、连续的,而是围绕在“零增长”上下小幅波动。陈卫认为,未来中国的人口趋势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未来10至15年,会趋近于“零增长”;第二阶段,会较为平稳地进入到长期负增长阶段。
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判断,陈卫分析,近两年出生人口和净增人口陡降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育龄妇女人数的下降。“这与上世纪90年代初,出生人口出现周期性下降有关。而到了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出生人口又有所增长,而这批95后、00后几年后将进入生育旺盛时期,可能促使出生人口的反转上升。”
此外,近两年出生人口的下降也与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婚育计划推迟有关。由于疫情发生在2020年初,对于出生人口的影响最早可溯至2020年底。“去年我们对于2020年11月至12月的全国出生人口进行了调查,发现比往年同期下降了30%。”陈卫表示,这种影响不仅仅发生在中国,美国、日本等多国的生育率都受到了疫情影响。而且,这种影响由于疫情的持续蔓延,还将在未来几年内持续。
人口规模将对负增长起到缓冲
尽管负增长可能很快到来,但陈卫认为也无须过于“恐慌”。因为中国巨大的人口总量将对负增长起到缓冲作用。
“历史上,我们曾经的鼓励生育和计划生育政策,让人口产生了波动较大的变动,这也产生了较明显的负面影响。”陈卫表示,但目前中国的人口规模大,负增长不会是快速和持续的,因此将可以抵消一部分的负面作用,让中国面临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时具有一定的回旋余地。他举例,比如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尽管出生人口少,但因为流动人口的增加,仍然会产生聚集效应。
靳永爱则认为,负增长其实并不可怕,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因快速负增长而导致结构失衡。“比如我们最担心的老龄化问题。”数据显示,从年龄构成看,2021年末,16至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88222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62.5%;60岁及以上人口2673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8.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005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4.2%。“中国已经逐步步入老龄化社会,特别是由于60年代初是中国鼓励生育时期的生育高峰,这意味着未来几年将有一大批人步入老年。而从目前看,我们各方面的养老配套服务还没有完全准备好。”靳永爱说。
比生育率更“低”的是生育意愿
“比生育率更低的可能是生育意愿。”在谈到如何扭转生育率下降问题是,生育意愿被多位专家提起。陈卫表示,根据七人普数据,2020年我国的总和生育率是1.3。“这一数据尽管已属于极低生育率,但仍比韩国当年的生育率要高。但从生育意愿来说,我国的生育意愿仅为1.8,而韩国的生育意愿为2.5。”
“生育意愿的降低与婚育年龄的不断推迟,背后反映的是社会经济发展和婚育观念变化等因素对人们婚育行为产生的综合影响。”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杨凡表示,我国的生育政策配套支持措施刚刚起步,人们生育意愿的充分实现还面临着婚嫁、生育、养育、教育的高成本等制约因素,比如天价彩礼的存在、大城市房价过高、公共托幼服务缺位、孩子养育服务成本较高、优质教育资源匮乏和不均等。这也正是未来的配套生育支持措施发挥作用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