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研究
    主页 > 综合新闻 >

干尸小河公主从哪儿来?研究团队有新发现

新疆塔里木的干尸“小河公主”流传甚广,小河墓地的发掘也曾被评为2004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然而“小河公主”到底是哪里人却一直是考古谜团。

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和李文瑛在一篇文章中曾如此描述:从外观看,小河墓地是一座椭圆形的沙山,高出地表7米余,长74、宽35米。沙山表面密密丛丛矗立胡杨木柱百余根,远远望去,犹如沙海中的一区丛林。

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为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李文瑛当时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现任所长。他们所描述的小河墓地最早发现于上世纪三十年代,2000年后被再度探寻,最终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然后,包括在塔里木盆地在内的新疆发现的这些史前干尸,留给外界的谜团颇多。尤其是他们酷似白人的外表特征、毡制和编织的羊毛服装,以及可观察到的农业畜牧经济,包括牛、羊、小麦、大麦、小米,甚至是开菲尔(Kefir)奶酪,诸多的“西方”元素让科学家们长期以来对其神秘起源感到困惑。

北京时间10月27日23时,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在线发表了由中德美韩四国团队组成的合作团队完成的研究,题为《青铜时代塔里木盆地干尸的基因组起源》(The genomic origins of the Bronze Age Tarim Basin mummies)。研究的通讯作者之一为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崔银秋,李文瑛也是此项研究的作者。

研究团队分析了18具干尸的基因组DNA:13具来自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小河文化,可追溯至青铜时代中期(大约公元前2100-前1700年),5具来自新疆北部准噶尔盆地,可追溯至青铜时代早期(公元前3000-前2800年),这是首次对新疆地区史前人口进行基因组规模研究。研究团队在论文中也提到,这些个体代表了该地区迄今为止挖掘出的最早的人类遗骸。

全基因组分析显示,塔里木盆地发现的这些青铜时代干尸属于一支遗传上独立的本地人群。他们并不是外来者,而是曾经广泛分布的更新世群体的直系后代,而这些群体在上个冰河世纪末期基本消失了。这一群体被称为古代北欧亚混血人(ANE),在当今人口的基因组中只存活了一小部分。

这些发现否定了此前的种种假设,即这些干尸来自从现今西伯利亚、阿富汗北部或中亚山区迁徙而来的人群后代。《自然》还同期发表了由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系的Paula N. Doumani Dupuy撰写的新闻与观点文章中,Dupuy进一步探讨了本文的关键发现,及其对亚洲内陆史前史的意义。她认为,研究团队“回答了小河文化的遗传起源。现在要靠学者们努力合作,进一步解释界定了亚洲内陆青铜时代的动态及多样化的文化交流模式”。

东西文化交汇亚欧重要枢纽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的一部分,地处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处,长期以来一直是亚欧各国人民、文化、农业、语言交流的重要枢纽。东西走向的天山山脉横贯新疆的东西,分隔出了地理上的北疆和南疆。北疆有准噶尔盆地,南疆则包括塔里木盆地。

研究团队在论文中写道,北疆的准噶尔盆地的中央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Gurbantünggüt),它的周围是大片草原,传统上居住着游牧民族。南疆的塔里木盆地是一个干燥的内海,现在形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虽然大部分地区不适宜居住,但塔里木盆地也有小绿洲和河流,这些是由周围高山融化的冰川和积雪形成的。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古埃及精心制作的木乃伊,新疆的干尸均是自然形成。一位考古领域的专家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新疆的干尸很多,各个时期的都有,主要是气候干燥造成的。”

论文提到,在塔里木盆地各处发现的干尸中,最早的是古墓沟墓地(公元前2135-前1939年)、小河墓地(公元前1884-前1736年)和北方墓地(公元前1785-前1664年)墓葬底层发现的干尸。这些和相关的青铜器时代遗址基于其共同的物质文化被归类到小河考古范围内。

小河墓地俯瞰图。图片来自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李文瑛

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李文瑛等人早期执笔撰写的《新疆罗布泊小河墓地2003年发掘简报》中描述到,小河墓地位于罗布泊地区孔雀河下游河谷以南约60公里的荒漠之中,东距楼兰故城约102公里,西南距阿拉干36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