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研究
    主页 > 综合新闻 >

未雨绸缪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

中共中央政治局日前召开会议,听取“十四五”时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大政策举措汇报,审议《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会议强调,要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快建立健全相关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

日前,中宏观察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产业规划部研究员张瑾就相关话题接受本网专访。

中宏网记者:结合《决定》精神,您对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面临的形势和突出问题怎么看?

张瑾:人口老龄化是谋划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必须始终把握的基本国情。由于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和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正在发生快速的变迁,呈现出“速度快、规模大、持续时间长、未富先老、边富边老”等特征,老龄化呈现加速态势。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亿人,占18.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1亿人,占13.5%,分别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比重上升5.44个百分点和4.63个百分点。公安部《2020年全国姓名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2020年出生并已经到公安机关进行户籍登记的新生儿共1003.5万,其中女孩474.5万人,占47.3%。若将该数据视为生育人口数量,便创下自1962年以来的新低。随着时间推移以及人口平均寿命增加,如果新生人口数量不及老龄人口增减数量,将出现创新动力逐年减弱、劳动者数量减少、消费能力减弱等现象,这将不利于经济发展。

人口老龄化是“合力”的结果,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口预期寿命和生育率两个主要因素。一方面,人口预期寿命延长的趋势是不可逆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卫生环境的改善,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大大下降。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只有35-40岁左右,2020年6月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2019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居民人均预期寿命由2018年的77.0岁提高到2019年的77.3岁,孕产妇死亡率从18.3/10万下降到17.8/10万,婴儿死亡率从6.1‰下降到5.6‰。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但与此同时,生育率也是下降的,我国人口发展正在经历重大转折,人口结构呈现明显的高龄化和少子化特征,总和生育率显著低于更替水平,远远低于人口正常世代更替水平。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我国未来一段时期将持续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劳动力供给数量减少,家庭养老负担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压力增加;人口老龄化代表健康长寿、并不代表着社会老化,老年人社会参与和老有所养的银发经济的发展,也为经济增长带来新机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这是首次在党的全会中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标志着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已经成为中国人口长期发展的主要任务,也为“十四五”时期乃至今后更长时期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了基本遵循。

中宏网记者:您对应对人口老龄化相关国际经验有何研究?

张瑾:日本养老服务体系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1990年以后,日本经历了从高生育率向低生育率再到超低生育率的转变,使得老龄化进程加快,2005年总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到2020年65岁以上人口占比上升至28.4%,专家预测到2040年,日本65岁以上的老年人将占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日本医疗条件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老年人的平均寿命较高,同时日本有非常低的新生儿出生率,所以老龄化愈加严重。快节奏的生活使年轻人的压力增大,导致年轻一代逐渐陷入到“低欲望社会”的环境中,与结婚和生育相比,他们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日本树立了自立支援的理念,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养老金制度、介护保险制度、养老服务人才体系、社区综合照护体系和医疗保险体系。

从日本的经验来看,我国应当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在社会养老中的作用,使得养老服务主体多元化、护理服务市场化,打造精准化社区养老服务模式。随着老龄化人口不断增加,养老服务需求持续增长,对服务能力和质量提出更高要求。目前,我国约90%的老年人由家人照顾,但随着家庭结构日益小型化,传统的家庭养老已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在此背景下,催生社区居家养老的模式,它是一种介于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之间的养老服务方式,既能满足老年人像居住家中的熟悉感,又能为老年人提供所需的医疗与养老服务。社区养老作为整合养老资源的载体和平台,为老年人提供公寓、护理院、医院、活动中心等。在60-75岁活力老人的阶段,可以居家和社区服务为主,失能和半失能老人需要专业机构的照护,但退休之后的养老金的替代率大约在40%左右,所以每个人都应提前做好养老的资金准备,同时国家应出台更多的政策鼓励普惠养老机构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