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人口老龄化机遇 保险业做的不够好?六位险
财联社(北京,记者 王宏)讯,最新发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经超过2.6亿,占比已经达到了18.7%,与上一个10年相比,上升的幅度提高了2.51个百分点,老龄化速度明显加快。
保险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有效的机制,外界普遍认为潜力空间很大,但现实情况却不如预期。如何把握发展机遇,真正转化成行业的红利,在日前第四届新浪金麒麟保险高峰论坛暨2021慧保天下保险大会上,业内多位保险业管理层建议,要推动健康养老保险供给侧改革,做好保险业向服务方向的转变。
在养老服务领域,大型险企均已有所布局,积极进行康养生态圈建设,但业内人士也提醒,中小保险公司涉足养老领域,需要从自身合适的角度切入。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资本在进入养老服务业时,也要探索行业运行规律,充分认识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发展多层次保险产品,向综合养老解决方案转变
如何把握长寿时代的发展机遇,真正转化成行业红利,多位头部保险公司的管理层基于各自的经验提出了建议。
人保集团副总裁谢一群认为要推动健康养老保险供给侧改革。在产品端方面,要落实中央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要求,加快发展长期养老、年金、护理等保障型人身险产品,满足不同年龄、不同收入群体的真实需求,同时把保险产品更加紧密地与医疗、医药、养老护理、健康管理等实体服务相结合。
中国人寿集团副总裁盛和泰也指出,保险业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客户多层次、个性化金融保险需求。
中国太平集团副总经理肖星则认为,保险公司本质上经营的是服务,如今保险业正回归服务业的天然属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提升保险保障和服务功能',是在国家层面首次将保险服务功能摆到与保障功能同等的地位,具有里程碑意义。 “
对于保险业的一些转变方向,肖星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在健康服务方面,应该由简单增值服务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转变。这是保险企业与客户共享健康价值商业模式的重要方向。在养老服务方面,应该由单一养老保障向综合化养老解决方案转变。不仅要帮助老百姓管好“钱袋子”,还要能提供优质的养老设施、养老服务。养老地产与保险相结合后,不再是简单的利润主体,而是能提供全方位、长周期、有温度养老关怀的综合服务平台。
建设康养生态圈,中小公司需从合适的角度切入
实际上,在养老服务领域,大型险企均已有所布局,并积极进行康养生态圈建设。
盛和泰介绍了中国人寿在养老服务方面的探索。中国人寿按照“三点一线、四季常青”的总体布局,已在江苏、天津、海南、四川等多地已投资建设大型养老社区,而高品质普惠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已在深圳落地。
此外,中国人寿还设立500亿元大健康基金和200亿元大养老基金,其中大健康基金已累计投资超过110亿元,投资孵化医疗健康企业约30家,年均投资收益率约40%。中国人寿成为万达信息第一大股东后,双方共同打造蛮牛健康平台,覆盖健康筛查、健康干预、医疗服务、健康商城、生活检测、健康金融,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呵护。
对于太保在康养产业生态圈方面的探索,长江养老保险董事长苏罡介绍称,到去年底为止,太保已经在包括成都、武汉、上海等七个城市共同启动了8个养老社区的项目,总储备床数达到了1.1万张。在康养结合方面,太保不仅和上海顶尖的瑞金医院成立了互联网医院,还和红杉资本在大健康基金方面进行了深度布局。
“每一个参与主体历史、资本、特点都不同,泰康和太平这样大型公司选择了大型养老社区的投入,而且是重资产,我认为这样的生态有其稀缺性,在整个养老市场也能发挥积极作用。”与头部险企不同的是,作为一家成立不到三年的新小公司,爱心人寿董事长张延苓认为,要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合适的方式参与到养老体系的搭建中。
张延苓指出,国家对于养老服务体系有明确基本要求,一是完整性,二是多样性,三是持续性,四是时效性,五是经济性。爱心人寿在设计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和核心产品和服务体系过程中,是遵循着上述体系的要求找准定位,希望搭建起一个系统性连续专业,而且是整合化的医养护保四位一体的养老模式。
警惕养老服务供给过剩 提高抗风险能力
对于资本积极参与养老保障事业中,多位业内人士也指出,要探索行业运行规律,充分认识面临的风险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