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研究
    主页 > 综合新闻 >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 读懂人口变化“晴雨表”

5月11日,备受瞩目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新鲜出炉,我国仍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相较以往,我国人口数量及结构呈现哪些新的特点?生育政策对人口形势带来了哪些影响?未来,我们该如何应对日益加重的人口老龄化趋势?

01

人口形势呈现

总量多、两头翘、中间塌

人口普查是人口变化的“晴雨表”。“七普”数据显示,10年来,我国人口总量持续增长,但增速持续放缓;人口结构调整变化,少儿人口数量增加,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针对我国人口形势的总体特点,在由中国人口学会和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大国人口:形势、挑战与应对”专家研讨会上,中国人口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翟振武教授总结了一句话——“总量多、两头翘、中间塌”。


北京大学陆杰华教授表示,此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所反映出的现状有喜有忧。“喜在于‘单独二孩'‘全面二孩'等决策部署促进了出生人口回升,人口城镇化水平和受教育程度持续提高;忧在于我国人口10年来保持低速增长态势,家庭规模缩小,人口红利下行,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


陆杰华认为,从“七普”数据来看,人口规模呈现增幅减少、增速缓慢的新态势,使我国人口结构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受育龄妇女规模缩小、生育意愿持续下降等因素影响,‘十四五'时期我国人口规模虽然仍将保持增长态势,但增幅将持续缩减,甚至将在‘十五五'时期经历从增长到下降的重大转折,进入人口负增长阶段。”


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我国人口增速放缓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结果。“今后我国人口增速将继续放缓,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人口总量会保持在14亿人以上。”宁吉喆表示,未来我国人口总量将会达到峰值,但受多重因素影响,峰值出现的具体时间具有不确定性。


02

经济社会文化因素

对生育水平的影响增强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陈卫教授介绍,“七普”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出生人口数为1200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除1961年的最低值。宁吉喆也指出,2020年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已经处于较低水平。面对低水平的出生人口和生育率,“七普”是否会成为我国进一步调整人口政策的契机?


如果不实施“二孩”政策,近年来的出生人口会怎样变化?陈卫表示,从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以来,我国二孩生育率、多孩生育率都出现了持续上升,“假设二孩生育率和多孩生育率都保持在2013年前的水平,我国出生人口数将出现更为剧烈的下降,2014年~2019年的出生人口总计将比目前少1600万。”


“我国出生人口数的变化既体现了人口再生产的周期性变化规律,也反映了不同时期生育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因素的不同影响。”陈卫介绍,出生人口数上升或下降的波动性变化往往是20多年前上升或下降的不同程度的复制,同时又深受生育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因素的影响。“比如,上世纪90年代出生人口数下降,是70年代出生人口数下降和90年代生育政策强化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当前出生人口数下降,又是90年代以来出生人口数下降和2010年以来初婚年龄加快推迟的结果。”陈卫说。


宁吉喆表示,生育水平的高低既受政策因素的影响,也受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后者的影响力正在逐步增强,“我们应该看到,随着各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尤其是工业化、现代化带来的人口生育观念转变等方面的影响,低生育已经成为大多数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的问题,也将成为我国面临的现实问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的包容性。全国人大通过的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要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的成本,释放生育政策的潜力。宁吉喆表示,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调查,我国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子女数为1.8,“只要做好相应的支持措施,实际存在的生育潜力就能发挥出来。”


03

全国30个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