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基层治理难题 巴塘县城超4成新搬迁人口融入
四川在线记者 兰珍
“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重视下,南戈村58户集中搬迁户都已搬至县城,安置点基础设施基本建好了,家家户户的房子修得像别墅一样,群众在县城看病、上学、生活、就业都很方便。”4月11日,甘孜州巴塘县阳光明媚,苏哇龙乡南戈村移民群众阿昂悠闲地坐在自家新房前晒太阳休息,回忆起过去的生活,感叹到,“和过去村里的条件相比,我们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群团支部为村民提供服务
巴塘全县人口5.5万人,县城人口3.5万,其中1.5万为近年来新搬迁人口,包括易地搬迁、水电移民、省外及周边县迁入户、县内自主搬迁户。大量人口涌入后,各族群众定居、集居、杂居、散居,怎么做好这些搬迁群众的服务工作?让他们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一系列问题,亟待巴塘解决。
2020年,甘孜州全面深入开展市(州)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创建工作,巴塘县乘着东风,对标基层治理难题进行了探索——以党建引领助推高质量发展,在破解难点、治理痛点、疏通堵点、解决焦点4个方面达到一定成效。
地巫镇甲雪村搬迁户在自家屋顶升国旗
从“管得住”到“管得好” 党建引领是关键
社会治理现代化,强党建是基础和关键。为此,巴塘县积极探索具有时代特征、巴塘特点的市域社会治理新模式,坚持党建引领,将地巫镇桃源易地搬迁新村作为试点,建立“联合党支部”集中领导3个行政村,选优配强三名村支书,形成“集中领导、分片负责、统一指挥”的治理模式,实现搬迁群众“管得住”。建立“联合治理委员会”,下设就业产业、便民服务、物业管理“三个中心”,对119户595名搬迁群众进行统一管理服务。同时,广泛开展“六无平安村”创建,以群团服务站、扶贫超市为载体,以积分兑换物资的方式,激励群众遵纪守法、创先争优,确保迁入人口“管得好”。“我们搬迁上来的有甲雪、中真、坝伙三个村,成立了联合党支部,大家凝心聚力、干事创业,还建立了群团服务站、扶贫超市,大家还可以用积分在超市里兑换物资,村民们都特别高兴。”地巫镇甲雪村党支部书记格松吉村说。目前,巴塘县已有效实现了群众从“管得住”向“管得好”转变。
水电移民群众欢度春节
双向合作“科学管” “外乡人”融入本地大家庭
创新基层体制机制,巴塘县规范“属地管理”优化再造基层治理体系,通过建立乡与乡协作,明确权责清单,建立外来人员管理服务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问题,保证无一人一户漏管。同时,持续推进“4711”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落实“支部联建、干部联谊、治安联防、矛盾联调、群众联管”五大措施,做到定期会商、信息互通、共管共治,有效稳控重大边界矛盾隐患,实现零脱管。
同时,巴塘县积极探索迁入地、迁出地“双向合作”机制,主动对接周边县,在城市管理、网格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采取迁入地(属地)管理为主;在政权建设、村级事务、重大事项等方面,采取迁出地(行政)管理为主,变不愿管为主动管。创新开设移民选区,定向分配县人大代表名额,引导迁入群众积极参与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让“外乡人”牢固树立了“大家庭”意识,从不想管转变为自愿管。实行搬迁群众网格化管理,同步覆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初步实现了集教育、管理和服务为一体的外来人员综合管理模式,科学破壁不会管问题,搬迁群众“主动管、自愿管、科学管”。
扶贫超市群众用积分兑换物资
搬得出如何稳得住? 就业增收要致富
在巴塘桃源地坞,126名群众被纳入为半专业打火队队员、环卫工人,每户屋顶安置上光伏发电,每年增收1000元以上;组建的劳务输出公司,组织119名群众从事家政服务,增加群众收入。不仅如此,水电企业为南戈村移民群众提供保安等公益性岗位18个,组织30余名驾驶员参工参建,创造产值1800万;县城餐饮、宾馆等服务行业就地解决60余名群众就业;依托国道318沿线,建设村集体经济门面20余个,户均年增收上万元……通过一系列有效的创业就业、致富增收的措施,巴塘县成功引导“农民”变“市民”,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