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口明明只有7300万,为什么要称为“一亿玉
上周在一篇文章中曾提到日本二战末期的“一亿玉碎”,在评论中曾有网友向我提问,为什么当时日本人口明明只有7300万,为什么要称为“一亿玉碎”呢?我当时回复说,明天细问告诉他答案,不好意思,我失言了。
今天我们就一起好好地探讨下为什么日本在战时要自称“一亿玉碎”,以及随后日本社会流行的各种“一亿”说法。
日本最早将“一亿”作为口号提出是在1939年8月8日,日本平沼骐一郎内阁为了国民精神总动员设立了“兴亚奉公日”,要求“全体国民回想战场的苦劳, 在实际生活中体现自肃自省, 共同翼赞兴亚大业, 尽一亿一心奉公之诚, 建设强大日本。”
平沼骐一郎内阁要求全体国民按照国民精神总动员委员会制定的《国民生活纲要》从9月开始,每天清晨遥拜皇宫,为日本侵略军祈祷,不要忘记所谓的“兴亚大业”,树立建设强大日本的决心。在实际生活中要对前线作战的日军进行慰问,照顾伤兵和军属,生活上力求节俭,不抽烟喝酒,不搞娱乐活动,将节省下来的钱存起来一亿一心的竭诚奉公。
当1940年7月22日,近卫文麿二次组阁时,提出了在日本实施“一国一党制度,建设日德意轴心,推行占领中国政策”,在军部的支持下,日本开始建立法西斯新政体。随后日本国内各政党纷纷宣布解散,加入近卫阵营。
1940年9月27日,近卫文麿就《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签订发表演说,正式决定将“一亿一心”作为日本的国策。在日本国内形成一亿一心的合作态势,要求每一个都要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拥护天皇一个人,无时无刻都需要献出自己奉公的忠诚。
正如前面评论里网友所提到的那样,在1940年的时候日本国内人口不过7311万,那么日本侵略者为什么要提出“一亿一心”这样的口号呢?
在这个口号的背后,有着日本殖民统治思想的阴影。日本在宣称的“一亿”中不但包含了自己本国的人口,还涵盖了朝鲜、台湾、库页岛南部等强占殖民地的人口。这些地区人口为3211万,与日本国内人口相加正好为“一亿”,因此才有了“一亿一心”的说法。
在当时日本侵略者的眼中,尽管在宣传中将国内和殖民地的百姓都视为绑架在战车上的国民,但实际上是有着区别的。日本国内的百姓被称为“内地人”,海外殖民地的百姓则统称为“外地人”。
在日本侵略战争即将遭遇失败的时候,日本又提出了“一亿玉碎”的口号,这便是在日本军国主义狂热灌输下,日本国内妄图拉着殖民地的百姓为天皇,为军国主义殉葬的疯狂举动。在“一亿玉碎”的口号下,日本才有了特攻队,有了冲绳岛上被逼着跳崖的普通百姓。
日本侵略战争期间为了实施“一亿”国策,进行了大量的殖民和军国主义灌输,这也为海峡对岸留下了一批数典忘祖,视日本侵略者为母国的媚日分子。他们以日本殖民为荣,以曾经的日本名字为傲,至今还在对岸兴风作浪,抗拒统一,干着亲者痛仇者快的勾当。
1945年日本战败后,8月17日东久迩稔彦组建战后首任内阁,他竟在记者会上依然提出“在重建日本之际,首先一亿国民都必须进行忏悔。”这便是著名的“一亿总忏悔”,将战争的责任从天皇,军部推卸到所有的日本国民甚至殖民地被他们奴役的百姓。
作为战败国日本失去了这些曾经窃取的殖民地,1946年的时候日本国内人口又回到了7311万,这其中因为战争的关系女人所占的比重比男人更多。以“一亿”作为口号随后在日本消失了很长一段时间。
到了1966年日本国内人口真正突破了一亿,这时候一亿的说法又再次出现在了日本。作为我们抗日战争史和图片资料收集研究者,都熟知的有这样一套丛书《一亿人的昭和史》以及《一亿人的战争史》,便是出版于日本人口真正达到一亿以后的七八十年代。但这些都只是民间的说法,日本政府还在国策制定中没有将“一亿”作为口号提出。
2015年10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为了推动他的“安倍经济学”,提出了所谓的“一亿总活跃社会”。这样的说法一处,便让日本国内外不由得联想到了日本侵略时期。日本民主党党首冈田克也更是在10月18日仙台的演说中直接指出“与日本战时的一亿总动员没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