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研究
    主页 > 期刊导读 >

中加双语教育的社会人文环境比较研究

中加双语教育的社会人文环境比较研究郭辉(青海师范大学,青海西宁)摘要:本文从人口和语言环境、文化和社会环境等方面比较了中国与加拿大双语教育的社会人文环境,旨在通过对中加双语教育社会人文环境的比较,把握二者的共性与特殊性,探讨作为二者存在基础的人文社会因素。理性地借鉴加拿大双语教育的经验教训,以发展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双语教育,并推动中国双语教育研究和实践的科学发展。关键词:中国;加拿大;双语教育;人1:3;语言;社会人文环境中图分类号:G7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102一(2010)05—0136—0年,世界上第一次关于双语教育的专门会议在卢森堡召开,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同时学习和掌握两种语言会导致大脑思维迟钝,因此大多数人反对双语教学。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研究者又普遍认为双语者和单语者在智力和思维能力上没有差别。而1962年以后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表明:双语教育对个体的智力发展,对个体适应社会,对不同族群的文化交流、相互理解和和谐共处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国际双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自此日益受到重视并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相应地,双语教育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相比之下,中国双语教育方面的研究无论在时间、深度、广度和力度上都相对滞后,因此,广泛借鉴国际上已有的成功经验和研究成果,推动中国双语教育的科学发展,是双语教育研究和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加拿大的双语教育成就斐然,双语教育不但作为体现其多元文化主义国策的具体形式在其国内深入人心,而且其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也受到世界很多多民族国家的推崇,其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立足于加拿大独特的社会人文环境,因地制宜。中国的双语教育应当理性地借鉴加拿大双语教育的经验和教训,与中国社会人文环境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双语教育,以推动和完善中国双语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本文拟从人口和语言环境、文化和社会环境等方面对涉及中国和加拿大双语教育的社会人文环境进行比较。国际学术界对双语教育的概念有多种界定,在本文中,双语教育被界定为具有以下特征的教育:(1)在教育过程中必须使用两种语言,其中~种语言不为大多数学生经常使用;(2)双语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获得两种语言的使用能力,而且是以两种语言为媒介,培养学生在非语言学科上获得与非双语教育接受者同等的能力和成绩;(3)双语教育以培养双语人才为目的之一。从双语教育涉及的语言种类来看,中国目前的双语教育类型主要有两种:(1)少数民族语言一汉语言(或少数民族语言一另一种少数民族语言,该种情况所占比例甚小)的双语教育;(2)汉语一外语(以英语为主)的双语教育。在本文中所研究的双语教育类型被限定为少数民族语言一汉语言的双语教育。一、人口和语言环境的比较加拿大的原住民是土著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在尚无移民进入之前,印第安人有50个部落,语言形式为多种语言并存,并且每种语言又有不同的方言。16、17世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藏区学校双语教学及其政策研究》资助(项目批准号:06JJD)收稿日期:20lO一05—18作者简介:郭辉(1971一),男,汉族,甘肃永吕人,青海师范大学副教授。·136·第5期郭辉:中加双语教育的社会人文环境比较研究纪,法国逐步占据这一地区,并成为主要居民,与此同时,法语在北美大陆得到广泛运用。18世纪,英国人陆续进入加拿大。1763年英法签订了巴黎和约,加拿大受英国管辖,来自英国和美国的移民大量增加,英语使用者的数量也随之增加,到19世纪中期,英语使用者的数量超过了法语使用者。从18世纪后期至今,随着加拿大移民政策对移民的限制不断放宽,欧洲和亚洲的移民数量快速增长,移民所占总人口的比例越来越大[“。与人口结构变化相对应,加拿大社会的语言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民族数量和族群关系来看,现在的加拿大有100多个种族和民族的族裔,是当今世界上种族和民族成分最多的国家之一。各族群之间对政治地位、经济利益和语言文化地位的争夺,弱势族群和新移民面临的文化与族群的认同问题等文化冲突与文化适应,构成了加拿大族群关系的主要特征。从民族分布格局来看,加拿大主流民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居住的混杂程度较离,很多不同的民族同居一地,彼此为邻。来自不同族群、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不同家庭背景和不同社会阶层的学生在同一学校中共同学习、共同生活,及来自不同族群、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教师在同一所学校中从事教学活动的现象亦非常普遍。中国自秦朝开始,就已经形成了一个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国家。从公元3世纪起,汉族开始向边疆各少数民族聚居区大量迁徙,汉语也伴随着汉族人口的迁徙而传播。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融合,东北、北方、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人口大量进入中原;黄河流域的汉族人大批迁徙到南方或边疆。五代和两宋,是中国民族的第二次大融合时期,居住在蒙古高原的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大量进入中原,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大批迁徙到南方。清代,在大批满族人进入中原的同时,也有大批汉人迁徙关外或边疆地区。[23就民族数量和民族关系而言,与加拿大人口构成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巨大变化不同,中国56个民族历史上一直在中国国境内存在、流动和发展,不存在因外来移民造成的族群冲突,不存在各民族对政治地位、经济利益和语言文化地位的争夺与冲突等问题。各民族大都世居在各自相对固定的地域,各民族之间的人口流动和民族分布格局的变化,使得生活在中国土地上的各民族之间形成了密切关系,彼此之间长期共处,各民族之问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源远流长,56个民族均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必要组成部分,56个民族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构成成分,各民族在互动中共同发展。中国各民族之间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关系。这种民族关系始终影响着各民族语言的发展,汉语言文字不仅为汉族所使用,而且成为各民族通用的族际交际语,是各少数民族兼用的第二语言,是沟通民族关系的主要语言载体,这种人口构成、民族关系和语言环境不仅决定了中国少数民族出现双语现象的必然性,也决定了双语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特色。与加拿大的民族分布格局完全不同的是,在中国历史上,汉族的活动地域大致以黄河、长江流域为中心,扩展至全国各地,主要聚居地为适宜发展农业的中心地区,少数民族则大多聚居在边疆地区,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流动,在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在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汉族居住,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的民族居住格局。在这种格局中,在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居住的汉族居民和在汉族主要聚居地区居住的少数民族居民所占当地居民人口比例都比较低,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民族学校中,学生的构成成分比较单一,学生彼此之间的民族、文化背景比较接近,文化差异较小。另外,在中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双语语言环境都各不相同。就民族而言,在历史上.双语人在某些民族如藏、维吾尔等民族中为数甚少,而在有的民族如壮、白、锡伯等民族中为数众多。就地理位置而言,分布在南方的少数民族比分布在北方的少数民族开展双语教育早,这与分布在南方的少数民族受中原文化影响较深,接受汉语言文字教育的范围比分布在北方的少数民族广泛有关。这些都决定了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与加拿大多元文化双语教育在少数民族学生的来源、民族构成、民族关系,语言环境等方面各有其特点。二、文化和社会环境的比较加拿大的民族主要是由不同时期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国家的移民构成,各族群之间语言和文化背景差异很大,既有原住民的语言和文化,也有法裔、英裔、德裔、亚裔和其他文化背景移民带来的大量的外来语言和文化,形成了多种语言和多种文化风格纷杂、并存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各个民族之问的语言和文化在社会发展变更中有机地相互融合,在相互融合中,彼此斗争,其实质是英裔和法裔之间,弱势族群和强势族群之间,原住民和其他移民族群之问,除英裔、法裔和原住民的其他移民族群之间的民族权利、民族利益、民族地位的斗争。在加拿大诸民族文化中,英裔文化和法裔文化始终居于主导地位,表现出强烈的民族优越感和民族独立情绪。在其他多种民族文化的冲击之下,英裔和法裔二元文化不仅未被其他各种文化所淹没,反而构成了加拿大多元文化的核心,其他文化在加拿大社会中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种族主义仍或多或少地残留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之中。加拿大政·】37·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lO年第32卷府根据其政治、文化和社会的现实,制定的以“文化嵌合”模式的多元文化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多元文化教育政策就是这些斗争在教育领域反映的结果。多元文化教育不仅使人们认识到各种不同文化客观存在的现实,而且有益于重新审视主流文化的局限性,继承和发扬各民族文化的优秀成分。加拿大奉行“文化嵌合”式的多元文化主义,承认、尊重多种文化的差异,认为正是现实存在着的各种文化共同构建了加拿大丰富的文化整体。根据《加拿大百科全书》的解释,加拿大“多元文化”大致包含3种涵义:①指一个具有种族或文化异质特征的社会;②指族裔或文化群体之间相互平等、尊重的观念;③指1971年以来加拿大联邦及各省推行的政府政策[3]。这一解释明确说明了加拿大是~个典型的多元文化的社会,加拿大联邦及各省政府推行多元文化主义政策。而多元文化主义是以文化的多样性为基础,以所有的种族和文化群体保留其原有特色为前提,以不同族群、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社会地位、不同经济背景的人群在同一社会中彼此尊重、平等共处、相互合作为主张,以种族平等、自由及对所有个体公正为其核心特征,表达了一种理想的社会目标。加拿大双语教育的本质是解决族群间的冲突,促进社会公平和族群平等,维护社会稳定和族群团结,有益各种族群文化并存的教育模式。通过双语教育,消除各族裔学生“对其他文化的误解和歧视,以及对文化冲突的恐惧,学会了解、尊重和欣赏其他文化。让所有人在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上机会均等,反对任何以种族、民族或民族文化起源、肤色、宗教和其他因素为理由的歧视[4]',。在中国,费孝通教授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思想对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费孝通认为:①“中华民族多元~体格局”存在着一个凝聚的核心一汉族。汉族人口的分布形成了一个点线结合,东密西疏的网络,这个网络正是多元一体格局的骨架。②少数民族聚居区占全国面积一半以上,主要是高原、山地和草场,所以少数民族中有很大一部分人从事牧业,和汉族主要从事农业形成不同的经济类型。③从语言上说,除个别民族,如回族,已经用汉语作为自己民族的共同语言外,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汉语已逐渐成为共同的通用语言。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自己语言文字的权利。④导致。民族融合的具体条件是复杂的,主要是出于社会和经济的需要,同时政治原因也不应当忽视。⑤组成中华民族的成员是众多的,所以说它是个多元的结构。⑥中华民族成为一体的过程是逐步完成的∞]。1990年由国家民·】38·族事务委员会民族问题研究中心主办的民族研究学术讨论会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思想进行了概括和总结,认为:“多元是指各兄弟民族各有其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文化、社会也各具特点区别于其他民族;一体是指各民族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依存,与整体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的民族利益。……中华民族的一体,是指各兄弟民族的多元中包含着不可分割的整体性,而不是其中某个民族同化其他民族,更不是汉化,或者马上实行民族融合……。各民族的差异和中华民族的共同发展是辩证的统一关系”[6]。中国的民族及其语言文化关系与加拿大的族群及其语言文化的关系有所不同,既不存在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对语言和文化地位的争夺,也不存在少数民族之间对语言和文化地位的争夺,更不存在对外来移民及其语言和文化的认可。民族之间既不存在社会地位的冲突、也不存在激烈的文化冲突。中国的各少数民族与汉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交融、共同发展。在人口、经济、语言、文化等多种社会因素的有机作用下,汉语在中国处于主流语言的地位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族际通用语,汉语言教育成为各民族在社会各个领域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基础;它也是实现民族平等和共同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手段。对少数民族个体而言,掌握汉语言和汉文化有助于与其他民族的成员更为顺利地交流互动,有益于提高个人的能力、使其更为顺利地适应主流社会环境和主流文化环境,从而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另外,无论对某一少数民族、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来说,只有掌握了该少数民族的语言,才能更好地传承该民族的文化遗产。因此,对于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元文化的国家来说,对少数民族实施双语教育(本民族母语与族际通用语)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多年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实践经验也充分证明了双语教育对社会和个人发展的促进作用,实际上,“民一汉兼通”已经成为中国各级政府制定民族双语教育政策的基本原则。总而言之,移民及其语言、人口构成和民族分布格局的变化奠定了加拿大多元文化发生、发展的基础,构成了加拿大双语教育的人口和语言环境。移民文化及其多样性和斗争性,以及多元文化主义的思想理念构成加拿大双语教育的文化和社会环境。在多元文化主义理念指导下的双语教育已经成为缓解因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消除种族歧视等社会问题,保障少数族裔政治权利、维护族群平等和社会稳定的不二途径。在中国,民族人数及其分布、民族关系及其变化、民族语言文字、民族文化、社会发展及其变革等因素影响着双语教育的发展,共同构成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