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研究
    主页 > 期刊导读 >

浦东新区人口模式刍议

开发浦东举世瞩目。人们献计献策,体现了对开发浦东寄于厚望。开发浦东建设浦东,主体是未来的浦东人。因此,我们必须要为未来的浦东人考虑一个良好的人口环境,以利于他们工作、学习、生活,发挥最大的积极性,推动浦东的开发和建设。

上海老区的人口问题,人们都已看到。目前上海老区的常住人口710 多万①根据上海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提供的资料,到1986 年底,上海市区的常住人口为710 万。,外地在上海的常年流动人口在120 万以上。弹丸之地,人口之多,带来的问题是可想而知的。然而, 目前上海老区的人口问题主要的还不在人口的总量上,而在人口的分布结构等一些所谓的人口软环境上。这些问题主要有:

第一,人口分布极不平衡,畸形集聚市中心。据有关资料介绍,以1986 年底为统计时点,上海原140 平方公里老区,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4 万以上。其中,静安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 万5 千人,卢湾区5 万9 千人。黄浦区有6 个主要街道,南市区有7 个主要街道,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分别为13.42 万人和12.3万人。有的街道如山西北路海宁路等街道,人口密度甚至接近每平方公里20 万人。这种人口分布,给上海老区,特别是中心区的住房、交通、环境质量等必然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例如,1986 年上海市内公共交通全年客运总量就达51.85 亿人次,这个数字超过世界人口总数。人口密度高,相对道路面积就少。 目前上海老区人均道路(包括人行道)面积仅2.2 平方米,仅为伦敦的, 巴黎的,东京、莫斯科的。

第二,工业厂点不规则,密集散布老区各点 与居民住地犬牙交错相互包围;商业经营场所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处在居民住房的层层围困之中。而且,不仅一般商业区是这样,一些重要的商业中心区也是这样。由于人口密度高,交通、住房等已经十分紧张,这样的人口布局使问题变的更加严重。厂区与居民住地在一起,生产和生活之间争水、争电、争气无法避免,厂群矛盾必然层出不穷,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更无办法改善。商业活动区,特别是商业中心区处在居民杂居和居民居住的层层包围中,必然加剧那里的人流拥挤。屋前屋后、楼上楼下就是商场,许多居民饭前茶后、睡前醒后、有事无事常去窜马路逛大街,大量居民上下班又必须横穿商业区,这怎么不使那里的人流更加拥挤?这给真正的购物者缩小了活动空间,无疑影响了商业中心区的商品交换,也影响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形象。

第三, 由于工厂企业、机关学校和人口之间分布不合理,迫使数以百万计的职工每天你来我往作不合理远距离奔波上下班。这是既劳命、又伤财,使交通更加紧张,妨碍生产,也妨碍生活的事。

老区的这些人口特点是老区特殊的历史形成过程带来的, 自然不会在浦东新区简单地再现,但这里给我们的借鉴意义值得重视。

浦东新区的人口模式应是怎样呢?笔者认为,应是这样一种模式:

一、人口密度不能过高

我国人口多,确定浦东新区人口密度不能 照搬人家的经验,但象浦西老区现在那样的人口密度也是不行的。老区中心区不用说,中心区以外的人口密度也不适用于浦东。现在人们通常把上海市区人口分布分为三个圈层,即内圈、中圈和外圈。内圈主要指黄浦、南市、卢湾、静安四个区绝大部分街道以及闸北、虹口等区的少数街道;中圈指内圈以外,距离市中心六公里半径以内的街道,其外缘以中山西路、中山北路、广中路、大连路一线为界;外圈是中圈以外的街道。内圈和中圈的范围基本就是原140 平方公里老市区的范围,外圈范围基本就是后来市区新扩大的部分。至1986 年底,中圈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26 万人,外圈每平方公里1.43 万人。就人们目前的感受来说,现在中圈的人口密度也已相当拥挤了,只是由于内圈极度拥挤,相比之下感到矛盾还不十分突出而已。外圈人口密度相对稀疏一些。由此可见,浦东新区的人口密度,遥远的未来先不说,就眼前的情况来说,至少必须低于目前浦西老区中圈每平方公里4.26 万人的人口密度,以介于浦西老区中圈和外圈的人口密度为最适宜。

有人说,未来随着城市各种设施的发展和完善,现在感到人口密度过高的,将来会感到宽松。这是不尽正确的,是把人的要求发展固定起来的分析方法。事实上,城市设施在发展和完善,人们住、行等要求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平房变成了楼房,但人们的住房总不能老停留在人均4~5 或5~6 平方米这个水平上。中国居民与小汽车总也不是永远无缘的。 目前上海市内自行车拥有量近500 万辆,只要其中换成了小汽车,那又要多少停车场和道路面积?难道上海永远也不会有这一天吗?国外的实践证明,城市越现代化,越不利于人口的密集居住,也为城市人口向外扩散创造了更多的条件。上海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的一份《上海市域人口合理再分布》报告认为,上海市中心城未来人口再分布最理想的方案是:内圈人口密度从现在的每平方公里8 万人 到2000 年 降为6 万人,到2020 年 降为4 万 人,到2050 年 降为2 万人;中圈从现在每平方公里4 万多人到2000 年降为3.5 万 人,到2020 年 降为2.5 万人,到2050 年降为1.5 万人;外圈人口密度也要求不断下降。中心城平均人口密度从现在的每平方公里2.6 万 人,到2000 年 降 为2.5 万人,到2020 年 降为1.9 万 人,到2050 年 降 为1.3 万人。这些表明,今后城市发展和人口密度变动在总趋势上不是同步或成正方向的,相反,会出现反方向变化。一座现代化城市的设立,不是几年几十年的事情,而是数百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事情。我们既要面对现实,还应多多着眼于未来。这样对一座城市今后的发展可能更会主动一些,也可无愧于若干年后 子孙后代夸我们栽树的功劳。现在我们就应 这样考虑问题。